设为首页
|
收藏本站
首页
新闻
专题
研究
档案
年会
论文
自述 · 访谈
期刊
书吧
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- 档案
【陈孝信】守望与革新 ——新‘六法’...
【余丁】当代市场中的身份转换
【鲁虹】半路出家的故事
专访水天中:美术研究需要历史眼光与...
【贾方舟】装置艺术三题议
【冀少峰】一个孤独者的意象:“三种...
【冀少峰】绚烂复归平淡——再论王文...
【冀少峰】历史的重构——任思鸿艺术...
何桂彦
简介
何桂彦,197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,先后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。美术学博士,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,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、中国雕塑学会会员。
学术研究
更多 >>
【何桂彦】“图像转向”与中国当代绘画的图像生存策略
毫无疑问,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“图像化的时代”,按照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理解,“图像时代”必将影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。尽管西方的波普艺术首先以“图像的转向”成为后现代艺术的开端,但中国当代...
【何桂彦】中国前卫绘画的死亡——以20世纪90年代的油画为例...
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,中国前卫绘画总是随着特定的历史、文化、社会语境的改变而改变,在风格和流派上:20世纪80年代初的“伤痕”美术、以吴冠中等艺术家为代表的“形式”革命,以及以“无名画...
何桂彦: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
毋庸置疑的是,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黄金时期。进入90年代后,由于国内与国际文化语境的急速改变,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语境,而这一阶段,批评家向策展人角色的转变也...
学术活动
更多 >>
【何桂彦】日常之名——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...
从中国当代艺术意义生效范式的角度讲,对“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”的强调,能使我们超越像80年代、90年代那些既有的二元对立话语,让当代艺术的创作少一些策略,真正与我们现实生活、存在境遇发生...
个案研究
更多 >>
【何桂彦】可为与不可为:“大数据”对美术研究领域的介入
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,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变革,及其带来的观念变化,都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。比如,透视法的发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...
【陈孝信】守望与革新 ——新‘六...
“水墨走向现代之路——2018深圳...
【陈履生】水墨走向现代之路
【余丁】当代市场中的身份转换
关于学术翻译的通讯——朱青生致...
【鲁虹】半路出家的故事
专访水天中:美术研究需要历史眼...
2018·第十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...
【李晓峰】批评的现场与现场的批...
“观念的中国性:美术理论上海高...
【贾方舟】装置艺术三题议
【冀少峰】一个孤独者的意象:“...
【冀少峰】绚烂复归平淡——再论...
【冀少峰】历史的重构——任思鸿...
【冀少峰】从悖论陷井中逃离——...
【殷双喜】关注现实与人文追求
【彭德】六法别考
【徐虹】观看和表达:“棱镜——...
【陶咏白】回到艺术自身
【杨卫】一个创作时代的完结
【皮道坚】什么令图象时代的绘画...
【吕品田】排他的“多元化”——...
【王林】数像时代艺术何为——我...
【陈孝信】超写意中国个案之八—...
【孙振华】生态文明与城市艺术
【陈孝信】超写意中国个案之七—...
【贾方舟】在精神空间寻求建构的...
【高岭】市场、策展与批评,你究...
【陈孝信】“超写意”中国个案之...
【陶咏白】 “进行时”女性艺术 ...
Copyright 2008 ysppj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批评家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14051874号-1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.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